職場是今日社會的產物
在過去的農業社會,職場並不容易凸顯。因為農業時期的工作型態,通常是單獨的個人或者一個小家庭在經營,比如裁縫、木工、理髮,都是單純的個人工作,並沒有所謂的職場問題。此外,在英國或瑞士有著大牧場的國家,通常牧場就是由一個家庭負責。在山坡上放牧幾十頭的牛羊,就成為一個牧場,有的牧場只有一個人在經營。像這種情形,牧地雖廣大,但不能稱為職場。我也曾在加拿大看過一個農場,幾百畝的耕地,從耕地、播種到收割,全部由一個人操作農耕機完成,這當然也不能稱為職場。
職場是今日社會的產物,二十世紀以後,群聚型的都會城市成為人口的聚集中心,就連市區以外的郊野也在城市化,因此職場漸漸形成,從過去家庭式、家族式的產業,轉變而成為集團式、群體式的生產機構;所有的生產組織、工作場所,和參與的工作人員,都跟過去不同。
此外,過去民間的種種行善,如造橋、鋪路、布施湯藥等,都是個人或者少數幾人的義舉,不算是一個慈善團體。現在,非營利事業組織的成立,能把一群有心人集中在一起從事公益服務,這也是職場的一種,就像企業的管理,也要注重經營和職場倫理。可惜的是,有些非營利事業團體不善管理,辛苦募來的錢,竟有一半是用在人事費用上,反而花在目的事業的錢不到一半,那是非常可惜了。
恭錄聖嚴法師法語
http://ethics.ddmthp.org.tw/ethics_contents.aspx?cat_id=18&id=56 |